新旧动能转换 重任在肩 责无旁贷

发布时间:2018-03-2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指出:“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新旧动能转换是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高校教师来说,这意味着要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中承担新使命,丰富新职能,争取新资源,学习新本领;在事业、职业、专业成长中找到新机会,承担新责任,发挥新动能。

一、 承担新使命,焕发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研发先进的科学技术、孕育新思想新文化,是国家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此相关,高等教育公平、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就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家国情怀、天下意识、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把教书育人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体现为自觉追求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前提。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应该是高校教师的新动能。

二、 丰富新职能,涵养新动能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立”方能“立心”。人才培养和知识的创新,体现于高校教师具体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对于教师而言都需要以自身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持续的学习过程来保证,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但是也正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影响力不能仅限于职业和学术领域。作为大学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社会职能的承载者,要不断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吸取文化创新的能量,冲破“思想解放不够、观念变革不深、敢领风气之先魄力不足”,丰富教师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涵养道德情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以爱化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美丽绽放,滋润学生人格之树健康常青,在新时代“为天地立心”的同时,涵养新动能,获得内心的充盈,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表率。

三、 争取新资源,挖掘新动能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是资源的,现在或者未来未必是;过去不是或者没有的,正是要依靠不断的创新研究开发出来、利用起来。新旧动能转换必然要求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利用的创新和变革,人、物、财等相关因素的聚集和流动会出现新的动向。所谓争取和挖掘资源,是因为这场转换的核心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高校要跟上并且引领这场变革,都需要密切关注新动向,在注重本源基础上拓展新源,于源头处探索新资源、利用新工具开发新资源,在新境遇中提炼新资源,在创新中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社会资源的主体是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建立和完善优化人才资源、持续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机制,是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最重要支持;对高校教师来说,新资源的开掘既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通过自我挖掘、自我提升,化主观能动性为新动能。

四、 学习新本领,发挥新动能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从无到有到日渐广泛应用,“互联网+”、“微时代”,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现在高校的学生已经都是“互联网原住民”。高校教师要在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创新中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谐共振,才能“走在前列”。这就需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理念,不断充实新知,丰富学识,深厚学养,在围绕国家需要、人民需求,努力取得辉煌的科技成果的同时,不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呵护者、创造能力的培育者、创业生涯的指导者,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代新人。

在学期初学校工作研讨会上,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同志提出“山东要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就一定要靠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引领。”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充分发展,引领社会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身处高等教育事业第一线的高校教师重任在肩,也责无旁贷。(赵茗)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李鹏